2005年4月29日,以重庆出版社为核心组建的重庆出版集团挂牌成立。
从上世纪80年代的出版大楼到新近投入使用的国家级出版传媒创意中心——重庆出版传媒创意中心,重庆出版集团的十年巨变远不止于此。
其“自身裂变、内部扩张”的道路成为中国出版业改革的一个侧影。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田丽丽
将改革进行到底
从一家体量不大的单体社到多种业态的综合文化传媒集团,从一家传统的事业单位到高度市场化的现代企业,重庆出版集团十年的发展历程构成了一部不断创新的改革史。
重庆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罗小卫至今还记得2003年改革之初的情景。当时,整个重庆出版社销售收入的85%、利润的100%都来自于教材教辅,走的是无负债、无银行贷款的自给自足传统计划经济发展道路。实施干部、用工、薪酬三项制度改革,让全社职工感受到这是一场大刀阔斧的“真改”,思想触动很大。
这次的改革仅仅是个开始。2005年,重庆出版集团正式挂牌成立,集团整体转制改企,创造性地探索出“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改革模式,平稳解决了集团改革中最大的难题,走出了一条改革成本低、社会震荡小、改革效果好的路子。
2011年,集团将重庆出版社及所属五大出版中心和“三刊一报”全部转企改制成立有限责任公司。至此,重庆出版集团所属生产单位除重点图书编辑室外,全部实行公司化运作,彻底转制为独立核算、自主策划、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十年改革,老员工们感受最深——员工们的思想观念变了,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新了,经济成份多了,人才成长快了,集团核心竞争力强了。通过持续深入改革,重庆出版集团步入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前列。
罗小卫坦言,当前出版业改革正迈进“深水区”,图书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竞争激烈,兼并重组改革步伐加快,新技术革命浪潮风起云涌,这都将是集团继续深化改革要解决的重要发展课题。
主业必须“走出去”
听巴山夜雨,品渝州书香。这句经过重庆出版人凝炼而成的渝版图书动人吆喝,不仅记录着重庆图书出版业发展的历史画卷,也体现着重庆出版人意气风发的时代风采。
2014年,重庆出版集团主业销售码洋11.26亿,是2004年的10倍多。集团成立以来,各类出版物共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662项。2009~2013年,重庆出版社总体经济规模在全国500多家出版单位排名中连续五年稳踞“全国第三,地方第一”。“出版主业始终是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是为了反哺主业,让主业发展更有信心”,重庆出版集团总编辑陈兴芜强调说。
数百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和通俗读物顺利出版;《中华大典》(天文典、地学典)《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大足石刻全集》等一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大出版工程,相继启动和推出新成果;重庆出版集团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由1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资助出版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学术著作百余部。《熊猫史诗》《忠诚与背叛》《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等先后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和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畅销书不断涌现,销售量不断创下新高——《忠诚与背叛》30多万册,《女心理师》50多万册,《冰与火之歌》300多万册,《藏地密码》400多万册,《高考作文素材》1200万册……说起这些好书,陈兴芜如数家珍,“做好书,以书为本是重庆出版集团成立以来的优良传统”。
陈兴芜介绍说,要走出国门,必须先冲出夔门。集团在实施主业“走出去”战略方面采取了两项重大措施:一是在北京成立了以图书选题策划、营销发行为主要任务的宏图华章文化传播公司,为集团本部提供可资借鉴的业内外先进经验;二是成立了集团版权贸易及国际合作部,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关系。
在“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集团大众类图书连续十年保持高速增长,各类图书数量由少到多,品质由低到高,影响由内到外,实现了品牌、规模双上新台阶。集团大胆创新,在输出产品、输出方式和输出渠道三个方面做了积极尝试,对外输出图书版权445项,成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首批成员单位之一。重庆出版社参与全球37家知名出版社发起的“重述神话”全球出版项目,使中国文化成功融入西方主流文化圈;联合国外著名出版机构推出《当代中国著名学者论丛》,实现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外输出新突破;主导策划“地球村的孩子”、中韩法国际出版合作项目,吸引了来自7个国家的出版机构加盟。
产业壮大源自“混”得好
重庆出版集团由单一出版社转企改制,要完全依靠自身内涵式发展来做大做强无疑难度很大,迫使重庆出版集团寻找新的产业支撑点——多元发展,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2003年12月,集团组建第一家绝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十年间,集团联合国企、民企和外资先后组建17家混合所有制股份公司。
集团大胆吸收社会力量和资本,共同发展文化产业。集团业务范围现已覆盖图书报刊出版发行、数字出版、电子音像、卡通动漫、纸业贸易、精品印务、跨境电商物流和文化地产等产业领域,实现了从单一出版社向大型出版文化传媒企业集团发展的历史性跨越。重庆出版传媒创意中心、重庆天健创意产业基地、重庆现代印刷包装基地、“正升·时代港湾”、重庆现代物流印务基地等一批大基地大项目应运而生,风生水起。
集团总经理曲艺告诉记者,从2007年开始,混合所有制经济已经占到集团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但在众多混合所有制经济中,集团始终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坚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领域内,主要是在文化产业领域内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发挥集团在股份制企业中的主导作用。
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践中,集团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规避风险、实现双赢的“互靠双借”经验——“互靠”即国企向市场迈一步,民营、外资向规范靠一步;“双借”即国企向民企借市场、借观念、借人才,民企向国企借资源、借品牌、借管理。其次是所有股份公司都按照《公司法》要求,组建董事会和监事会。公司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财务总监、主办会计等重要职位由集团委派;总经理则由合作民营方委派,担任日常经营活动的“操盘手”。各公司的重大投资项目和支出,都要经过项目筛选-公司论证-董事会研究-出版集团投资管理委员会审批等多个环节。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一些出版单位还在讨论要不要跟外面的企业混、怎么混,我们已经又‘混’了四家。现在,集团上下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方面没有任何思想方面的阻力”,罗小卫很自豪地说。
构建新技术“三张大网”
“做强主业,做大产业,产业反哺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这是重庆出版集团十年来的发展思路。在新的形势和挑战面前,新技术在传统出版领域的推广应用已成为集团发展的一个重要新元素。
早在2005年,集团就开始探索数字化出版。面对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强力渗透,罗小卫坦言压力很大,“时间不会等我们”,“只能通过项目的试点、示范,找到与新技术融合的契机”。
近几年,集团向新技术转型步伐持续加大并不断取得新进展—— 将新技术推广应用列为优先发展的重点战略,制定《重庆出版集团新技术推广应用发展纲要》,设立2000万元新技术推广应用扶持诱导基金,成功入选“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应用试点单位”,“出版物云终端”(RFID)获得国家专利,大足石刻数字资源库、巴渝非物质文化数字出版平台、“乐学吧”家校互通、“U我”生活服务平台、掌中政企书屋等项目正顺利推进。
“在与新技术的融合中,我们着力要做的,是实现与出版资源的嫁接,持续打造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罗小卫透露,在未来加快传统出版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将以集团数字出版传媒基地为“拳头”,重点打造一个对内组织、聚合集团数字内容资源,对外联合运营商、终端商等进行数字内容营销传播服务的高效整合运营平台,并带动以本土特色文化发掘、传统优势延伸和数字化项目国际合作为核心的“三张大网”,努力将重庆出版集团打造成有文化特色和国际影响的华文全媒体内容综合运营服务商。